加强非传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

来源:网络  作者:   急救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系统      2023-07-18 11:07:15

 加强非传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图1)

引言

非传染性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城乡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加强非传染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不仅是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我国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在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和提升空间,亟需完善和加强。

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目前,全国的急救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农村地区的急救资源相对不足,急救网络也不够健全. 急救资源的来源多样且缺乏统筹管理,导致在重大应急状态下缺乏有效的衔接. 此外,院前急救模式各异,各地的救护车装备配备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现有的救治体系还未充分考虑到应急状态下需求激增的情况.

其次,我国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个急救人员负责1万人口的急救工作,而在我国,每个急救人员平均需要负责11万人口. 院前急救队伍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并且缺乏规范有效的培训机制,也没有统一的上岗认证标准。

此外,急救医疗体系的信息化水平也较低. 各地的急救中心智能指挥系统建设不平衡,信息互联互通的程度不够,协同攻坚的能力也不足.

最后,群众的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较低. 群众的医疗急救知识普及能够有效地抢救患者在“窗口期”的生命,但是我国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仍然偏低.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健全应急医疗救治网络体系. 首先,依托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治中心,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增加人员编制、设备准入和专项投入. 在此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村四级联动的医疗救治中心,健全日常紧急救治和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治的联动机制,并明确“平时”和“战时”职责及转化模式.

  2. 急救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系统

    夯实县镇村一体化急诊急救体系. 建设县域“五环急救链”,坚持城乡融合全域急救的发展理念,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形成“123”框架急诊急救“一张网”。同时,做好“县镇村急救纵向一体化分级联动”与“120急救网点布局向乡镇延伸”的衔接,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急救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系统
  3. 规范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 由政府主导统一各地的院前急救模式,合理规划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及其分部、分中心、急救站点的布局. 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治中心应共同推进完善院前急救制度体系。此外,应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航空急救体系和救援模式,并推进“无人机”在应急医疗救治方面的应用.

结论

为了加强非传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健全应急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夯实县镇村一体化急诊急救体系以及规范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等措施来提高我国的应急医疗救治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公共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非传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图2)

 加强非传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图3).

智轩互联提供急救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免费试用
咨询在线QQ客服
服务热线
0735-7607358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系统演示
填写以下信息
马上为您安排系统演示